2022年,我院学生谢德洪论文《原型分析与重构—儋州那大基督教堂建筑群的研究》成功被录用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年会暨学术讨论。2019年为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谢德洪小组申报的《那大基督教教堂建筑群的保护与活化》课题有幸成功评为省级项目,这也正式拉开了谢德洪对儋州那大基督教堂建筑群的研究工作。一年后,在团队的协作下,为该课题撰写了论文《原型分析与重构—儋州那大基督教堂建筑群的研究》成功被录用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年会暨学术讨论会2022论文集中;2022年毕业季,谢德洪对该项目进行长达3万字的论文《乡村振兴视域下的海南传统聚落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以儋州那大基督教堂建筑群为例》的撰写,荣获三亚学院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在2022年中旬,有幸受邀在厦门参加中国建筑学会2021年建筑史学分会年会暨学术讨论会。
前段时间谢德洪心心念念的书终于出版,只因为此书记载有谢德洪和陈琳老师,还有一群协助收集资料的朋友们一起完成的论文,高兴万分的同时谢德洪第一时间向指导老师和工作室的家人们邮了一本儿。这也许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但对于谢德洪和工作室的家人们来说,是值得高兴祝贺的。曾经他们共患难,共享快乐。努力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成果也得到社会认可。这期间产生在大家之间的感情对于谢德洪来说是不可割舍的,是无价的。当谢德洪出差会不自觉的想着给他的老师带些特产时,便知他与老师的这份情就像是一个孩子与母亲之间的亲情一般。
工作室部分成员合影照片
谢德洪自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习惯把生活记录在本子上,或许是我害怕忘记那美好的时刻,我把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或者是一些数学物理化学题,或者是这段时间发生的开心的、难过的事,又或者是某个人等等记录下来,我没有留下什么课本。只有那亲手写下的一本本笔记,我为每个笔记本取名,与她倾述我的生活状况,后来发现写周记是能让我沉下心来想事情好方法之一。
也许能成功写出此篇论文的原因之一是写周记的习惯,能让我静下来钻研思考的习惯。相信大家也有一个能自己沉浸的地方。也许是您一直习惯做的某事,或者某地某人等等。希望大家也能保持着去钻研知识的心态。
我之所以能写出各位专家认可的文章,我认为这是在工作室中老师们的教导以及自己与老师和一群爱学习同学们共事三年的最终结果。记得三年前刚进入工作室不到一个月,老师便叫我们帮忙进行专业设计书籍出版的素材整理,这事相信绝大多数人触不到的,也无法完成的。也许大家会这么想:要是我有这能力,还会在这里?哈哈哈。我想:当然也没人相信你着的能力,哈哈哈。但是我能确定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尽力做,相信结果会出乎意料的好,就算结果未达到目标,您也会知道怎么去完成。此过程便可达到思考深度的提升。“眼高手低”是工作室老师们常说,我们虽然是在本科阶段,但是希望大家能够看清更高的学问,扩宽自己的格局。一步一步的去实现。
曾经无意间再次听到这句话:“小学”应学习琴棋书画,“大学”因学习“诗(思)书礼仪”。耳熟能详的一句话,然而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我有了更深刻的解读。“琴棋书画”是人的基础技能。可以理解为把“听说读唱写”的再次生化。而“诗书礼仪”则理解为专研知识,为人处事。我并没有把小学与大学分个前后,因为我并没有掌握琴棋书画,有句话说得好,那里弱,就补那里,对症下药,成年人都知道。。。。大家是否真的会“说”,是否能站在台上精彩的演讲等等方式去测试自己的口语能力就可知。在工作室时,老师常说:“事要做得好,但会做“人”更重要,我们希望你们能学到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会先做好“人”。”这便是我所说的诗书礼仪。希望大家行走在“大学”这条路上能够明朗。
我很庆幸大学能遇到如此多的知交,我们无所不谈,相互诉说自己的思想与学习心得,或者不足之处。我曾在做某设计时感到很费劲,向朋友说到;“我感觉我就像一个没有核的铁球,没有核的坦克也行,修炼了一身的防御,却没有核心输出,很被动。”我所述的是设计中的思想,一个灵魂有的设计。信心这是需要慢慢实践,慢慢积累才能获得的。
论文的写成时间不过半个月,但是真正的写作时常确是上述所说经历所学而成。在我受邀去厦门参加中国建筑学会年会学术讨论会时,在和几位同仁交流后,才得知,此会议很少有本科生参加,本科生能被全文录用书籍的更是少之又少。令我很差异,事实是本科生有大部分人可以比我写得好,也许只是差一个机会,最后,希望大家能够认真专研知识,这个时代不缺少机会。感谢共同陪伴我成长的你们,我会一直保持钻研学习的心态。感谢!”
实地调研照片
设计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