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季学期环境设计2002班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课程——《建筑设计2》,王嘉维老师选择了落笔洞博物馆建筑设计的课题,这让大家感到很兴奋。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纷纷就落笔洞遗址的开发和利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曹伟:在本次设计的过程中,比较难解决的一点就是,体块如何去穿插堆积,设计成怎么样的才是最好看的,也是借助了多方面的资源,去大量的搜集资料,在团队的不断讨论中一点点的去完善,以及在布置平面图的时候,最初的空间划分不明确,不合理,也是去求助老师,查资料,小组之间的交流之后画出合理的空间划分,还有就是用cad画剖面图的时候总是会存在一些问题,软件的不熟练使用,在网上找寻办法,一点点的去解决自己的不足,最初的剖面图只是单调的线条,并没有区别开每个墙体等等,也是在老师的讲解之下,明白了剖面图中需要交外轮廓加粗以及墙体实体化。后起建模渲染的时候也是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景物的摆放,大范围的合理化,还有一开始渲染出来的图片太假不够真实,这些也是在一点点的调整中,变得越来越好,遇到不会的参数也会去多方面的查找资料,去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这也是整个团队的合作密不可分,不断的交流,改正,完善,这样才是的作品更加的完美,更加的实用化。
郝辰语:1.制作仓库模型完成后发现出入口与主展馆对不上,于是重新规划仓库内的空间,并进行馆内空间的精简,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
2.制作下沉式广场时不知道采用何种形式去表现和得到最好的效果,在收集资料时发现了巴塞罗那广场这种渗透性的城市公共空间,把绿植与广场结合起来,绿植作为广场的一部分,使得广场增添了些许活力;楼梯不采用统一的高度,而是穿插使用,增加了广场的节奏感。
陈施宇:渲染图的时候,好看的构图和色彩是遇到的较大困难,解决方法要多看案例,平常生活中也要多观察积累。建模遇到的困难,我们的建筑是四个单独个体但又紧密相连的,且有一个下沉式广场,下沉广场的模型一直无法和主建筑连接,无法成为一体,解决方法就是建模的顺序要对,且要一个体积就成组,方便后期修改和后期渲染。
一开始大家多多少少有些迷茫,对于我们来说是第一次去设计一个系统复杂的综合类建筑,且同时要考虑地貌、气候、光照等,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一草
在一草阶段,我查询了一些关于落笔洞的历史以及博物馆设计规范等资料,定位其为历史与美术综合类博物馆,在创新的同时需要考虑稳重感,查询了此博物馆的建筑设计规范,控制了每层建筑体的高度。后查询卫星地图以及落笔洞的实景景观,在选址区域内地势又东到西呈上升趋势,初步设想是一个依地势而变化的定位方向,将功能区划分,层层递进。所以在二草阶段确定了区域划分由西至东为办公区,次建筑(分类展馆、临时展馆),主建筑(主展区)、库房,受安藤忠雄的设计特点的影响,在厚重体块中切割几何体,在清晰划分空间的同时将建筑的单独体块不同朝向面和不同角度的去摆放。
三草
三草阶段在此基础上,我在建筑网站上查询了众多设计案例,将可以借鉴以及能收到启发的建筑图片保存下来,在su内进行结构上的设计。至四草时每个独立体块的造型外观已经初步确定,但每个体块之间还是采用的点与线的连接方式,整体看上去缺少连接性,有一些断层现象,在搜索案例的过程中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传博物馆以及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创新∑空间这两个案例给我带来了启发,至此采用了面与体的连接方式,用小体块对各独立建筑进行融合,使之成为具有整体性建筑物。
五草
最终定稿
完全确定的设计理念:
博物馆的这种模式基于公众、城市与公共空间,并构建了室内、室外的紧密连接。结合环境优势,建立起博物馆建筑与落笔洞的对话关系,同时提升博物馆的公共性。使博物馆在作为富有魅力的城市文化设施的同时,又成为人们活动交往的理想去处,从而提升城市生活的文化品质。后疫情时代的博物馆,必须要成为一个公共的文化空间。各个功能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互相融合。充分利用三亚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并强调了室内外空间之间的联系(办公区与次展馆间的观景设置,各个建筑的露台,大面积窗户设计)
“我们意识到我们要创造的这座建筑,不仅要谨慎周全地融入周围的环境,也仍需树立其作为艺术博物馆的强大存在感。”
在su模型中对结合地理地貌对景观树木进行反复调整,造成建筑物被植被拥护的感觉(选址区域植被茂密),包括下沉式广场以及连接通道和阶梯处都有设置绿植以及景观搭配。最后的效果图为了追求更高的真实度以及色彩的协调,渲染时反复跟进,小组成员查询大量资料,一有时间就连麦投屏讨论,渲染过后又后期ps,进行细化,最终取得不错的成果。
图文:环设2002班郑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