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审美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世界多元
文化碰撞交融的局面之下,如何以代表性作品(即“文”)诠释中华传统审美精神(即“道”),
引导学生“观华夏美学,品东方韵味”,培养其纯正的东方审美文化品味,使学生在轻松愉快
的气氛中获得美的熏陶和美的启迪,是本门课程努力的方向。为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
过程当中,借鉴艺术疗育的模式,采用互动教学、沉浸式体验、思维导图绘制等方法,借助
数字化新媒体平台,力求构建具有学科特色和教师个人特点的美学通识课教学体系,达到理
想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核心课程,课程内容包括从上古至清末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发展脉络、主要成就、经典作品、风格流变及社会成因。打通形而上的美学思想史和形而下的审美器物史之间的界限,打通各门类艺术之间的界限。以时间为序,从史前时代开始,分原前、神话、商周、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等十个专题,每个各2个学时,共讲30学时。
二、教学目标
对照学校“十三五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中提出“五种品质”要求, 重点对学生的价值观及思维方式方面进行授课安排。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国审美文化发展过程系统全面的学习及与开展与此相关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活动,达到三个主要目的:一是使学生对中国审美文化历史的总体景观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二是充分理解中国审美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历史意蕴,增加中华文化认同,增强华夏文化自信;三是使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有一个较大提高,培养纯正的东方审美文化品味。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史》课程概况导图
三、教学内容
考虑到这是一门通识课程,与专业课有所不同,应避免“形而上”的“审美
思想史”讲授,不过分强调思辨推理;但考虑到授课对象是当代大学生,也不应
只作“形而下”的“审美器物史”的简单串连,因而本课程对“审美文化”的界
定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尝试,是建立在思辨成果和实证材料基础上的解释和
描述。课程重在透过人类各个时期的审美活动来探究不同时代的审美理想、审美
趣味,打通“作品——人——时代”这条通道,使学生首先在微观上对作品有感
性地了解,进而探寻作品背后的造物观,再联系宏观的时代背景思考这个时代的
审美特征及文化全貌。
授课过程中,教师采用课堂讲授+思维导图+微助教软件相结合的模式来建
设,此外还建立了一个课程群,第一次课上就把本门课程的授课提纲发到群共享,
之后再不断补充讲义内容与辅助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参考书目推荐、各大博物
馆的官网链接、名家讲座、制作精良的纪录片,还有微信平台上有参考价值的文
章。如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蒋 勋老师 108 集的《中国美术史》讲座、《国家宝藏》、意外艺术公众号、故宫博物 院官网、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湖南省博物馆官网等。这些资料,既是课堂知识的一个延伸,也是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桥梁。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改变教学思路,将长期以来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
式改变为教师讲授为辅、学生自学为主的方式。教师的任务:1、讲授宏观脉络
和难点要点;2、对个别经典作品进行解剖式分析;3、回答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
问题并与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二是改变教学手段,将长期以来“书本+黑板”式的
教学改为集讲授、鉴赏、体验为一体的多维度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审
美能力。
五、参考书目及资料
1、《中国审美文化简史》,陈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 6 月,49.8
元,ISBN:9787040198300。
2、《美的历程》,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 3 月,36 元,
ISBN:9787805638195。
3、《美的沉思》,蒋勋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 年 9 月,58 元,ISBN:
9787535669599。
4、《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年 11 月,30 元,
ISBN:7208027390。
5、《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 6 月,36 元,ISBN:
9787208025738。
视频资料:《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宝档案》
微信平台:艺术星球 artplanet、意外艺术公众号 yiwai11、汉声文化讲义
hansheng-echo、蒋勋书友会 gh_4dbfa783de20
六、优秀作业分享
第一节课上,黎教授就分享了关于该门课程的开课宗旨——希望同学们能够尽可能地接近美器、美物、感受美的思想,树立“终身以美为信仰”的理想,做一个由内而外散发出“美的气质”的当代人。为此,在课程中期时,教师会有意 识让学生寻找可以代表某个朝代的经典文物,并制作视频展示分享给其他同学,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们主动了解并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厚重与瑰丽宏伟。 作品往往是时代的一面镜子,通过对不同时代作品的品读,可以了解这个时代的特征与精神。
潘婕 《灯》
课堂感言:
本学期的通识课我选择了黎老师的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史,在课程学习中,我第一次对古代文化产生了这么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黎老师的课非常生动有趣,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层面的输出,更多的是让我们沉浸式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在学习中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课堂都非常注重与我们的互动,彼此交流探讨,老师也会分享自身的人生经历,让我们以身临其境之感体验课程内容。
黎老师带着我们了解美,从史前时期的陶器和石器到神话遗迹中的精彩故事,从精美的青铜器以及其中的礼仪尊卑文化到天圆地方和铜镜中的宇宙观,从汉人的神仙世界到魏晋风华,在石窟艺术中窥见悲惨的北魏,在大唐美学中感受唐代的繁荣盛世,在大雅与大俗兼具的宋代了解宋人的点茶文化和宋瓷的百花齐放。
这门课程不论是在历史文化还是审美意识的角度都让我感觉受益匪浅,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学习,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感悟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成果与精神世界。
————智慧旅游2102潘婕
吴姿莹《翠玉白菜》
课堂感言:
通过本学期的课程,加深了我对古代文物的认识理解。最初我眼里的文物是庄严肃穆、不可近观的,随着课程的推进,我从老师的讲解中发现原来文物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美轮美奂、贴近生活、引人驻足的,每一个文物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容易激起观者的思想共鸣从而引申到情感共鸣。
在赏析古代文物时,会让我短暂地远离生活中的烦恼琐事,随着文物一起回到古代,沉浸式了解并体会该文物产生时代的自然景观、历史背景及当时的审美意识,并为之震撼。让我觉得文物并不仅仅是实物,展台只能禁锢它的外表,并不能抑制文物所散发勃勃的生机,文物背后的每一段历史都是活灵活现的。
总的来说,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的历史认知与审美认知,给我带来了精神慰籍,激发我想要了解文物的兴趣。
——汉语2104吴姿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