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三亚学院银河线路检测中心环境设计专业教授、学校教学督导、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硕士研究生行业导师
荣誉: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会员
海南省质量监督局技术质量评审专家
海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评审专家
海南科学技术厅评审专家
三亚市文旅局规划设计评审专家
三亚市旅游商品与装备协会顾问
海南省文物专家库专家
海南省高层次人才
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26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9篇
出版学术专著《建筑环境视觉空间设计》等5部
参与主持国家社科艺术基金、省市科研项目12项
获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项
获奖经历:获国家部委“全国建筑装饰工程金奖”3项
获国家部委“鲁班奖” 3项
获国家部委“全国装饰科技创新奖”1项
2017年获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建筑装饰及设计艺术博览会,2016-2017年度中国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大赛“华鼎奖”优秀指导教师奖
2022年获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建筑装饰及设计艺术博览会2021-2022年度国际环艺创新设计作品大赛(华鼎奖)空间方案类 金奖,并在全国各类大赛获奖20多项。
采访记录:
记者:请问您踏入设计领域多少年了,能不能请您谈谈初入这行时的初衷?
冉旭:确切的说我86年就读于吉林银河线路检测中心的美术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90年毕业后,一直从事设计工作23年。2013年底又被高校以双师型人才引进,成为高校环境设计的一名专业教师。把我多年的实践经验积累传授给我的学生们,让他们成长的更快。要说初衷,就是因为从小喜欢美术、喜欢艺术。想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我自己对环境空间的理解,给需要设计的单位和个人,设计出符合功能要求,审美要求的,经济、安全舒适的空间环境。
记者:是什么启蒙了您的设计之路?您的设计哲学是什么?
冉旭:我从小就喜欢美术特别是绘画,欣赏一些具有文化品位的建筑、美丽的自然风光。可能这是启蒙我步入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最重要的原因。我的设计理念,一直在追求和优化过程中逐步形成。我的设计哲学最根本的东西就是融入了浓厚而广博的中国文化底蕴。我特别崇尚的是“天人合一”。一个设计作品,我认为“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就是把人作为我设计作品的核心,他的需求,他的感受,他的文化背景,更好地呈现在我的设计作品当中。最重要、最突出的是让使用者(客户)能够在这个环境里面充分的享受他应该享受的物质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这就是我的设计哲学。
记者:这么多年来,您在提高自身修养、专业素养做了哪些努力?
冉旭:其实在我没有上大学之前就做了努力。比如我要考上这个专业,就付出了很多。在我高考前的那几年,几乎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还在练一些必要的基本功,绘画。和学习一些基本的东西,当然不一定专业。那么第二个阶段就是进入大学。一进入大学,我非常兴奋,教我们的老师当然有的应该叫大师了,跟他们零距离的接触,感到好多好多东西我都非常有兴趣,对知识的渴望,使我如饥似渴地跑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老师布置的每一次作业。还要阅读大量的理论书籍和参阅大量的优秀的作品。我的第三阶段就是大学毕业以后,走进了职业生涯,我当时没有选择去行政机关,也没有选择其他事业单位,我选择了为产业服务的设计师这个工作岗位。在这个岗位上,让我明白了一个设计师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职业,要完成好的设计作品,他必须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是轻松的职业。我在实践中完成了许多项目,在这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设计风格,因此,我做过的项目获得了三次鲁班奖和装饰创新科技进步奖等。在我从事设计工作二十多年以后,高校向我伸出橄榄枝,邀请我到高校当一名环境设计专业教师。思考后,我毅然的放弃了在我事业巅峰阶段的设计师工作。所以,我人生经历的第四阶段就是进入高校后。这个阶段,我付出的努力就更多了。学习了更多的国内外大师们创建的理论知识,把理论知识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传授给年轻人,在产、学、研、用的这个教学科研为产业服务的模式当中努力,不断地更新。我和我的学生们一道努力了已经有九年多了,也取得了一些新的成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未来的设计师。我也在感兴趣的职业和工作当中倍感荣耀和自豪。
记者:如果要给自己一个定位,您认为您是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您的教学理念是什么呢?
冉旭:高校把我称之为双师型的教师,我觉得这个定位还是准确的。就是具有企业设计师的经验,又具有教学科研的经历,所以这叫双师型的教师。但是,我认为我是一个既有设计师和高校教师双重身份的一个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好的一位教师。我的教学理念,就是紧紧的扣住产业来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紧紧的抓住教学的培养模式这条主线来进行教学和实践,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和学生一道进行实践,同时我的科研也是围绕产业的发展,尽量的吸收前沿的东西来完成我的科研,同时也贯穿于我的教学和工作当中,这就是我的产、学、研、用一条龙的这样的一个教学理念。
记者:无论是业主还是设计师都希望有一个“好的设计”,您是如何评判作品是一个“好设计”的呢?
冉旭: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往往都是我的设计作品,让别人来评判。你叫我来评判一个“好的设计”,我肯定有标准,我的设计常常会让专家和客户评判,每评判一次,我自己的设计标准就会有所提高和丰富。评判作品是一个“好设计”,第一,要充分满足项目委托方或者用户对功能的完美需求;第二,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用美学的理论,社会学的理论,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设计,形成鲜明的设计风格。一个“好的设计”他会让所有人欣赏和感到耳目一新、回味无穷。“好设计”不仅仅是为功能而功能,它承载着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就像我们的设计大师们,像贝聿铭先生,他的设计是传世之作,是经典。永远你都不会感到他的作品会出现审美疲劳,每一次你欣赏他的作品都非常愉悦,都有新的感受,这就是我对于“好的设计”作品的一个评判,当然不能用大师的作品水准来评判所有“好的设计”。但是,大师的设计理念及其作品永远是我们设计者追求的目标。
记者:您是如何培养新设计师呢?
冉旭:我原来在设计师行业的时候,我也带领着我的团队培养出了一批一批的年轻设计师,现在我主要是培养我的学生。首先,一定要把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的需求、产业的发展,贯穿于我的教学当中。同时,还要把设计行业的未来,把握的非常准确,要让学生能够把握住现在和未来的产业和行业发展趋势、需求及动态。第二,我要让学生学会不断的吸取大师们的作品中的设计理念来指导和优化自己的设计作品。就是说让学生不仅要掌握我教给他们的知识,而且还要学会怎么样去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把新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作品当中去,我认为这是更重要的教学和实践环节。就是一定要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大学四年的知识积累,而是四年以后他们会用我教给他们的学习方法,启发他们能不断的获得新的知识。形成新的设计理念,和新的更加优秀的设计作品,我就是这样培养我的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
记者:对于室内设计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塑造空间的灵魂,与空间对话,寻求最完美的切合点。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设计工作后,您又是如何看待“设计”二字的?
冉旭:这个问题提的很有哲学意境,设计者,从他一接到项目开始,他就是在给他设计的空间在对话,就是他在塑造作品空间的灵魂,他塑造的空间,如果说要完美,那么必须是功能性和精神层面的美的享受的完美结合,所有的设计师都在寻求这样的完美结合。在我经历了这么多年的设计工作后,我对“设计”两个字的理解非常丰富:告诉你一个场地,你要让这场地上生长出一个非常美丽的、新的空间。而且,还有丰富的使用功能。还要完美的契合于已有的自然环境中去,那么,这个设计既要完美的设计构思,也要有与之匹配的施工、材料等精准的计划,这就是比较通俗的解释。那么这个设计构思过程是复杂的,内容也是丰富的。有时会在上百或者更多的构想中徘徊。用大师的作品,来探讨吧,你看贝聿铭先生,在凡尔赛宫设计的那个作品一问世受到很大的非议,贝先生的构思肯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后来大家明白了,认可了,它是经典之经典。就是说你的设计,你的思想,你的灵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也许比一般人的认识要有更高的层次,计划就更复杂了,包括设计的元素,包括设计的材料应用,包括设计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小到某一盏灯、某一片玻璃等等。都要经过慎重的思考和比较,设计两个字说起来很时尚、很轻松,实际上它的含量、分量是非常凝重的,因为一个作品完成以后,不尽完美,还可以勉强接受,如果失败了,那造成的损失是不可能弥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