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5日晚,三亚学院银河线路检测中心“钟铭鼎食——从商周青铜器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讲座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银河线路检测中心服装与服饰专业黎珏辰教授主讲,吸引了一百多名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同学前来听讲。
刚开场,黎老师先从“钟铭鼎食”这个四字成语的涵义说起,引申出古代社会日常生活与礼仪制度之间的关联。讲座共分三个部分,分别是青铜器的起源、青铜器的分类及用途、青铜器背后的饮食文化。
黎老师首先介绍了青铜器的起源,表示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她谈到,青铜器的制作在商周时期达到了“鼎盛”,这一时期制作的青铜器,在形制、工艺和纹饰方面均具有很高的水准,并成为各种礼仪中必备的餐饮器具之一。
接着,黎老师详细讲解了青铜器的分类及用途。她指出,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的黄金时代,在此之前,是石器和陶器的时代,紧随其后的是铁器时代。按照使用功能的不同,青铜器大致可以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兵器、乐器和杂器,其中造型最丰富的是食器和酒器。她还向大家介绍了青铜器的不同类型和形态,包括酒器乳钉纹青铜爵、蒸食器青铜兽面纹甗、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鸮尊等,深入浅出地让大家对青铜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部分,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思考——古人为何在“吃”这件事情上耗费如此多的精力?同学们各抒己见,气氛活跃。最后,黎老师作了小结,她指出,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食礼之国”的美誉,食与礼结缘很早,古人早就把日常生活当中的智慧和礼序蕴藏在这一箪食,一瓢饮之中了。《礼记·礼运》篇说“夫礼之初,始于饮食”。饮食的作用其实已经超越生理的维度,成为社会与国家精神层面的内容。围绕饮食而形成的成套仪典,也是特定时代重要的精神内核。青铜时代的饭局,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有五味调和的烹饪美学、食与器和的视觉美学,食与礼和的行为美学,还有乐舞相和的音乐美学。它们不仅直接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对今天的我们也仍有启迪。
讲座中,黎老师结合精心制作的PPT和视频链接,结合自己的调研体验和具体的文物案例,使得讲座更加通俗易懂。整个讲座过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对于青铜器文化和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感受到了文化背后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内涵,也展现了三亚学院在探究文化历史和推广中华文明方面的不懈努力。
黎珏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