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 名师风采—杨丹老师专访

  • 发布时间:2023-06-25浏览:
  • 杨丹,三亚学院银河线路检测中心产品专业教师,职称:副教授

    简介:2007年入职三亚学院,发表学术论文25篇,完成省市科研项目十一项,出版或参编学术著作五部。多年来致力于海南地域文化和陶瓷民俗美学研究,获省级以上学术成果和艺术作品奖项七项。

    采访记录


    1、杨老师,您好!我们知道你在学校里上了许多与美学相关的课程,想请您谈谈美学与现代的大学教育的关系。

    是的,我在学校里上了许多美学的课程,包括《审美与人生》、《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审美》、《世界手工艺与审美》、《海南黎族造物观与审美》等等,这些课程都是通识课程,有些是线上,有些是线下,也有些是线上线下混合的课程。在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课程。这类课程与审美相关,课程的目标都是以艺术为话题,谈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谈论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我很喜欢上这样的课,在课堂上可以将自已的生活情感与体验与同学们分享与交流,让接触到这些的同学,有意无意地形成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潜移默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意识。

        

    说到美学与当代大学教育的关,我更愿意把美学理解为在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审美的培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美应该是能唤起对人生的追求和对世界的热爱。大学的人才的培养,应归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已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人格的完善,是从多方面对自已的提升,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有健全的人生价值观,通过美学的课程,通过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与人生无限的可能性,可以鼓励学生带着丰富而强大的内心去面对个世界。在课程中讨论关于艺术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自然之美等话题,将审美的意识引向生活的各个方面。使每个学生都能将审美融入到生命中,成为面对世界的发自内在的态度。让学生通过对美的感知去净化心灵,热爱生活。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学生在面对社会的时候,不再以功利的心态,而是超越功利性地去看待这个世界。不仅学会做事,还学会如何做人和如何思考。有能力通行与不同的人群中,懂得珍惜、懂得尊重。



    2、在课程中您将美学理论与寻常生活、社会环境、民俗文化联系在一起,特别是海南地域文化的研究是您特别重视的内容,为什么?

    确实是这样的,在课堂上我会从中国儒家、道家、禅宗的美学思想,或从西方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黑格尔、康德直至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观,从美学理论上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这些美学的理论我都会落实为与生活的关联。我曾经有两次讲座,题目分别是“寻常生活中的那些美好”和“海南地域文化之美”。可见,地域文化是我学术研究的主要研究领域,而将审美根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我所主张的美学观点,对于海南黎族文化的研究是我一直坚持的研究方向。

    十多年来,我差不多每年的暑假都会带一些学生去海南的黎族地区考察和调研。我们会沿着黎族的五个方言地区的不同分部,包括哈、赛、杞、润和美孚不同的黎族地区,我跟学生们一起去看黎族人织黎锦、做黎陶、编藤娄,去参观黎族人曾经居做的船形屋和用整个木头做的独木器。住在黎族村子里,去感受海南地域风光、感知黎族人的生活习俗。去了解他们深藏于寻常生活背后的历史文化,去感受那些曾经的先民以及他们远去的生活给我留下的真诚、朴质的地域文化之美。

        

    在与学生们的交流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从书本上所描述的理论上的美走向寻常生活中更为直观的感受,能更好地唤醒同学们对美的感知,使他们意识到美原来就在生活里,其实生活中每一个角落都有美的影子,美就在我们每一个春去冬来的日子里,就在每一个清晨与傍晚的时光里。我会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走向村庄、走向田野、走向寻常百姓的生活。有多去感受大自然中的朝阳、明月、河流、清风,让地域文化之美唤起同学们对美的向往。


    3、听说您在黎族村里有一个陶艺的工作室,而且吸引了许多同学去那里学习手工陶瓷的制作,您能谈谈工作室的情况吗?

    笑!我建了个做陶艺的工作室,在学校附近的南丁村。其实也就是租了村民的一个小院子,在那建了一个土窑,和一群喜欢陶艺的老师和学生,用最传统的方式烧制陶器。说起来,有十年的时间了,现在想来,那是我们的一个梦,我们把一个鸡飞狗跳的黎家小院打造成了一个鸟语花香的艺术空间,也算是一种生活方式吧。后来,我的工作室成为同学们喜欢并愿意经常来的地方。

    每个周未,我的工作室时都会聚集了许多同学,很多时候我们在一起做陶。刚开始是我教他们,后来,他们也就越做越好了。年轻人的悟性很高,他们开始做一些创作,做陶瓷的花器、茶器、还有各种陶瓷手工艺器。

    所谓的传统工艺,就是指陶瓷的烧成工艺中应用木柴烧制,现代陶艺称之为“柴烧”。在古代制陶虽然也是用薪柴做为主要的燃料,但在烧制时陶器是用匣钵罩着,制作者刻意将火与坯胎隔开,以使陶器的表面颜色稳定一致。如果在烧制时出现胎体表面有走火的痕迹,这在古代的制陶工艺中被认为是瑕疵,是会作为废品处理掉的。而在现代陶艺的制作过程中,盛行一种与传统制陶术审美截然不同的观念。我们在制陶过程中追求木柴灰烬直接与土的结合效果,追求火在陶器表面的痕迹,这意味着传统审美价值的颠覆。现代柴烧所形成的陶器的烧成效果,由于受到陶土、窑的结构、烧成温度和时间以及装窑的方法等诸多因素影响,使作品的细节呈现多种偶然性特征,品相的不可重复是柴烧最难得的个性。

      

    我的陶艺工作室实际是开拓一个让学生实习的第二课堂,十年前,我们从村民手里租下了一块空地,从挖井取水、煤油照明开始一点点营造自已的梦境,也是在寻找着内心深处的归宿。我带着学生们自已动手,学着开路、平整地面、打地基、砌砖,后来,在一片青绿相间的槟榔树丛中围起了一座土砖搭砌的小院。院子不大,却极致的返朴。袅袅炊烟升起,如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一般。同学们都很喜欢这里,他们在这里找以制陶的名义,将小院子任性地塑造成一个完全属于自已的地方,是对生活的态度,是对理想的诠释,是生命的风格。当门口卧着一只黑狗、院内一群小鸡在叽喳、阳光贴在墙面上爬行。那一刻,是值得动情的。

    当年参与工作室建设的同学都已毕业离校,他们大部分都不在三亚,也只有极少的几个同学还在从事着制陶的工作。但,不论他们在哪里,我相信他们都不会忘记在三亚学院读书的学生时代,曾经在我的工作室做陶的日子。在微风里安静地做陶,会让曾经的他们学会内心安静。当他们离开学校面对社会的时候,相信他们都能够沉着、从容的面对。

    每想到这些,我都觉得很欣慰。

  • 办公室电话/招生咨询电话:0898-88386753/88386751
  •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 银河线路检测中心-主页欢迎您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5 www.kmxnf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Dedign By Taoyuan
    • 银河线路检测中心官方抖音号

    • 银河线路检测中心微信公众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