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两个朋友一起迎着落日散步,我感受到一阵忧郁。突然间,天空变得血红。我停下脚步,靠着栏杆,累得要死,感觉火红的天空像鲜血一样挂在上面,刺向蓝黑色的峡湾和城市。我的朋友继续前进,我则站在那里焦虑得发抖,我感觉到大自然那剧烈而又无尽的吶喊。”
当你听到这样的描述,你脑中是什么样的画面?在《呐喊》中,蒙克运用线条和色彩将这种画面表现的淋漓尽致。
蒙克用极具表现力的线条和色彩,描绘了一个近乎抽象的人。他站在桥上,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嘴巴大张,整个人变得无比惊愕。他用力地尖叫,极力地宣泄着自己内心的情绪。而他身后的景物,仿佛也感受到了他的情绪,都变得弯曲。天空、河流、土地都变得扭曲,给画面营造出一股强大的表现力量,使整幅画面具有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色彩。
蒙克从小失去母爱,见证亲人的相继离去,内心缺乏爱与安全感。他变得内向、犹豫甚至受到刺激还会出现精神分裂的情况。蒙克将人生的失意、焦虑、痛苦、绝望毫不避讳地摆放在画布上,画面中的不安与孤寂之情也披露的淋漓尽致。
《呐喊》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和恐惧。作品表达的是内在的情感,是心灵的呼唤,是生命的呐喊,是灵魂的印象,讴歌生命与现实的顽强抗争。
《呐喊》是蒙克个人绝境的表达,但却与我们每个人的心灵相通,我们又何尝不是生活在一个想要尖叫却失声的时代呢?即使处于泥泞,也试图从深渊中宣泄解脱。画作以独特的表现形式激励人们关注自己的精神状态,它提醒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健康的生活和人际关系,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并安排足够的时间去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