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伟教授,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在建筑学界广有盛誉,银河线路检测中心有幸与王伯伟教授结缘,王教授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及对民办高效教育的情怀,加入三亚学院,受邀担任银河线路检测中心名誉院长。
2016年5月17日下午,时值同济大学109周年校庆,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校庆系列活动之“王伯伟教授专题报告会暨70/80学人学术报告会”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B楼钟庭报告厅举行。
此次报告会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为王伯伟教授专题报告会,下半部分为70/80学人学术报告会。
报告会开始,蔡永洁教授指出要特别感谢老院长王伯伟教授为学院做出的突出贡献及其终身付出。随后,吴志强副校长、吴长福教授和李振宇院长分别上台致辞。
吴志强副校长回忆了他与王伯伟教授在本科以及研究生期间共同学习的时光。他特别指出王伯伟教授在农村生活学习了10年之久,从王伯伟教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吴志强教授还提到在担任院长期间,王伯伟教授扎实的工作风格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他。
吴长福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从学生时代到今天这38年间,无论是在本科、研究生共同学习时期,还是在同一教研室,甚至一直到后来的工作时期,王伯伟教授都是他前进的一个榜样和标杆。他还指出,作为教授和院领导,王伯伟教授对学院,对建筑学学科的发展贡献巨大,尤其是1999-2003年担任院长期间,王伯伟教授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比如学院制度化的建设、学院历史的回顾和总结、教学C楼的建设等等。
李振宇院长以4个关键词回忆了王伯伟教授特别的学习和教学工作生涯。首先是“空前绝后”——在学生时期,吴光祖老师曾称赞王伯伟教授绘制的佛光寺图纸空前绝后,赞叹王伯伟教授优秀的专业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第二个关键词是“第一个博士”——王伯伟教授是同济大学建筑系的第一个博士生,为后来的学弟学妹们树立了一个榜样;第三个关键词是“大C楼”——C楼的组建过程是在王伯伟教授担任院长期间全力支持下建成的;最后是“规范管理”——在担任院长期间,王伯伟教授在学院学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以及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和努力。致辞最后,李振宇院长还代表未能到场的常务副校长伍江教授向王伯伟教授表示崇高的敬意。
接下来王伯伟教授开始他的专题报告。他首先感谢了多位老同学、老同事的夸奖和肯定,也感谢每一位到场的老师和同学。此次专题报告会的主题是“智慧的原点”,王伯伟教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人生中的三个重要时间点,并总结出了“时尽其事,物尽其用,人尽其能”的人生哲理。他表示,正是因为坚信上述信念,才使得他和建筑学,和各位同事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亲密。最后他感谢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同学、老同事和学生,能在同济大学109周年校庆之际同处一堂,共诉心意!
王伯伟教授专题报告结束后,他的得意弟子李翔宁副院长向恩师敬送鲜花,并带领王老师所有的学生一起向老师鞠躬致敬。
随后,彭震伟书记上台致辞。他回忆了1994年和王伯伟教授一起在加拿大UBC一起交流学习的往事,并对王伯伟教授的大局观和细致心表示了称赞和佩服。彭震伟书记指出,和王老师一起工作学习多年,他从王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并且会继续学习王老师对生活的态度。最后,他希望王老师能够继续关注、关心学院的发展,并祝福王老师越活越年轻。
下半部分的学术报告会由李翔宁、孙澄宇、董屹、谭峥和田唯佳五位老师分别上台针对他们的研究领域作学术报告。
李翔宁副院长作首个报告。他的报告题目为“想像中国的方法”,通过分析西方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批评理论的关系,以及中西方理论的关系来探讨了当代中国建筑的批评与理论研究。
孙澄宇老师作了题为“建筑空间线索模型及其疏散模拟的应用”的报告,分享了他在空间诱导能力的定量化分析研究上的成果和目前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董屹老师的报告主题为“有一点文化的中国式日常”,他以盛市、水乡、兴学、乡愁、游园为五个切入点来分别展示了他的设计实践成果,从而思考如何将建筑师的情怀和文化融入到设计之中。
谭峥老师作了题为“基建·城市建筑学”的报告,将关注点放在建筑与协议和制度之间的关系上,探讨了基础设施建筑在城市中的影响。
最后,田唯佳老师作了题为“心理地图与城市开放空间认知——设计基础教学中的两次实验”的报告。她以本科低年级的两次教学实验分析来探讨了对于城市的认知和分析,并指出在城市认知和分析上应该有更深入的、更新的思考和方式。
报告会最后,蔡永洁教授作了总结,他指出,今年报告会的内容更加多元化,有了更多的新变化,他坚信这些变化会对建筑学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本文转载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官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