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9日,一台名为“锦绣黎裳”的黎苗服饰原创设计展在三亚学院书德楼广场隆重上演,这同时也是2017年三亚市“三月三”节庆活动的闭幕式晚会。三亚市副市长许振凌、三亚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丁珽;三亚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李军;三亚市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副调研员钟凤毛;三亚市文联副主任周林峰;三亚学院党委书记、校长陆丹、党委副书记、学务长沈建勇、党委委员、工会主席贾鹏社等来到晚会现场,共同欣赏新形式下的海南黎苗文化魅力,品鉴三亚黎苗民族服饰文化的新成果。
这是一场以黎苗传统文化元素为设计核心的原创服饰秀,分三个篇章:上篇——探源,展示的是海南黎苗传统服饰;中篇——传袭,主要展示服装专业学生设计的能够适用于日常生活穿着的时装;下篇——创新,主要展示学生们在学习和借鉴黎苗传统文化元素基础之上,用当代审美眼光进行创新设计后的服装作品。晚会格调高雅,设计精巧,以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基调,整台服饰秀,传统服饰与现代设计相互辉映,古老工艺与新式剪裁完美融合。一路走来,从刚开始的粗糙笨拙,到现阶段的锦绣霓裳,是一个专业数十载的艰辛求索与不断超越。
一、初创——临西风,上高楼,天涯望断
服装专业的成立始于2005年,当时正逢学校初创,条件艰苦,万事俱缺,与此同时,三亚的服装市场较之繁华都市,也是封闭保守,服装专业的未来之路应当如何开拓,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如何定位,令人迷茫。
于是,我们带领学生从学校走出来,到市场中间去,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形式全方位去了解三亚服装行业的基本情况,大到酒店机场,小到街边商贩,从生产企业到销售企业,进行了多次深入细致的行业调研。最终得出了一个共识:我们要培养的不是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秀才,而是要培养市场真正需要的头脑灵活、技术过硬的设计者,市场是我们的起点,也是终点。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提出了一个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叫做“实践型人才”,这个与目前三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
于是,在这样一个理念的指引之下,我们正式起步。
二、前行——衣带宽,人憔悴,终不悔
1、明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机制
根据行业实情,我们分析岗位需求,明确能力培养目标,以此设定课程模块和培养方式,形成了将学科纵向体系和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横向体系相结合的综合结构,同时根据三亚的地缘位置,积极开展地域特色的实践教学,探索出“三结合”的立体设计实践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创作练习与参赛作品相结合、教学内容与企业设计相结合,以此来推进复合创新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目标的实现。
2、组建工作室,教学实践相结合
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除了学习专业知识,锻炼动手能力,还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合作,为三亚的机场、酒店、餐厅设计了不同风格的定制服装。为了使高校教学与市场更好的衔接,2008年我们成立了“黎尚服饰设计工作室”在工作室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行业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带教学,实行小组制的团队合作方式,将动手实操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争取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得到了能力的提升。
3、心系地方发展,传承本土文化
专业成立之日起,我们就已经意识到高等教育的使命除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之外,还应该充当文化先锋的角色,要有一种文化的担当,承担起有利于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与此同时,我们一边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专业基础建设,一边在苦苦思索如何将专业特色打造得更加突出这一难题。
很早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把黎族文化列入重点研究的对象。老师们自觉地深入黎村苗寨,一步一个脚印,走访、察看、计量、绘图。通过田野考察了解黎苗服饰现状,学习黎锦织造工艺,做了大量的文化储备和分析整理的工作。专业主任杨洋老师带领学生以考古复原的方法对黎族五大方言传统服装的用料、剪裁、纹样设计、设色等方面,做了细致的数据测量和科学比对,完成了服装款式结构图的复原,填补了黎族服装考古研究的空白。
2014年,我们与东方市文化馆副馆长王秀蓉老师偶遇,她对黎族古法染色工艺的热情和敏感让我们茅塞顿开,她主持开发的黎锦创新围巾让我们眼前一亮,双方相见恨晚、一拍即合,立即启动黎族传统织染技艺的现代应用研究项目。2015年底,黎族古法织染绣研究中心挂牌成立,研究中心集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研究、开发应用为一体,是一个由政府、高校与民间三方力量汇聚而成的文化开发协同体,以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发动民间手工艺人、推进产品创新为己任,试图通过高校这一平台引入新的营销模式,打通设计、生产、销售各个环节,帮助黎锦形成新的产品生态链,引导当地村民自主创业,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模式。中心成立后半年,即为在三亚举行的世界500强CEO论坛会议提供定制礼品,这种集古老工艺和匠心设计于一体的高端文化产品深爱嘉宾好评。
三、展望——众里寻,蓦回首,灯火阑珊
数十载的辛勤耕耘,苦苦求索,我们逐渐形成了稳固的学科发展模式、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清晰的产品开发定位,依托一个研究中心、一个设计工作室、一个作品推广平台,逐渐进入一个产学研相互支撑、共同促进的良性发展轨道。
我们指导的学生在各级行业竞赛中取得了不少的成绩,2010年,李洋同学在大朗国际毛织服装设计大赛中获得网上第三名;2012年的“阳光杯”海南文化产业创意设计大赛中,我们斩获海南赛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一名、三等奖2名,全国赛区优秀奖1名;2013年的第八届全国信息技术大赛,我们获得单项一等奖1名、团体二等奖1名和三等奖3名;2014年的精工国际模特大赛,我们获得全国十佳2名,海南赛区亚军2名。
此外,作为服装专业向内自我检验、向外辐射推广的一个窗口,2009年我们举办了第一届“三亚的冬天”原创设计服装秀,至今为止,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九届,品牌效应已经形成,品牌影响也逐渐扩大。学生们从灵感构思、设计表达、设计创新再到设计实现、设计作品的整体造型和展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能力链条,不同方向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大赛活动学习和成长,这是任何的课堂教学都无法替代的。2016年,三亚市副市长许振凌应邀前来观看比赛,她对我们立足本土、以赛促教、学习传统、创造时尚的办学思路极为赞赏,对当晚参赛的作品也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也正是因为这份渊源,我们获得了2017年三亚市庆祝“三月三”活动闭幕式晚会的承办资格。可谓是辛苦耕耘数十载,“黎裳”锦绣来。
黎珏辰撰稿
相关媒体报道
《三亚日报》:2017三亚市庆祝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活动闭幕 民族服饰显韵味 精彩歌舞惹人醉
《三亚日报》:三亚庆祝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活动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