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翼翼的踩着一地写满故事松动的青石板,跳过留下岁月身影的残垣碎瓦,带着一股苍凉亲切的情感。徐步而入,松动的门框吱呀作响••••••一种怀旧的感觉,让我有了亲近的初衷。
——题记
崖城,一个能让人心静神明的地方,像是一个穿过岁月风尘的老人,带着沉甸甸的回忆迎面而来,想要对我们讲述些什么。怀着对古建筑的敬畏感,我们走近它••••••谨以微凉之手,揭开其沉积已久的面纱。
感受古代民居建筑群
6月11日,12届环艺专业80余名学子早早乘车抵达调研目的地——崖城,在专业主任陈琳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一天的古建筑考察之旅。
考察第一站,保平村。该村位于崖州古城西南八里,古称毕兰村,是古崖州的边关重镇、海防门户。毕兰村历史悠久,沿革甚远,文化蕴厚,村中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宅,是最具代表性的崖州古建筑群落。初入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口200多年的酸豆树,长着圆形的枝干,挂满了翠绿色的叶子,像是一个天然的大帐篷,遮住四周的阳光。同学们驻足观看,用相机记录其独特的美。保平古民居最具建筑艺术和布局特色的乡村古建筑为门楼、正室、横屋、正壁组成的生态庭园四合院,而此行目的正是为让学生结合专业知识重点考察崖城古建筑群的独特性及其历史价值。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继续前行,到达崖城孔庙。据江泽林所言,随着孔庙的修复,其代表的古崖州文化,将为三亚这座年轻而充满魅力的旅游城市注入传统的文化元素。孔庙布局严谨,左右对称。桥边一古井、名曰“圣泉”,泉水清甜,数百年从未干涸。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当时民众的审美追求。中华传统文化恰如这泉水,源远流长,长盛不衰。
后院主建筑为大成门和大成殿,大成殿属框架式木结构,重檐歇顶,古朴庄重。陈琳老师和我们边观边述大成殿的历史文化和现状,使我们更具体更近距离的了解其背景。
从老街看老城精神
没有喧嚣,没有张扬楼立,只有淳朴,只有袅袅炊烟。苍黑的建筑肃穆沉静,似蒙着一层岁月的烟尘。历经多年,崖城骑楼大多已斑驳残损,墙面剥落,花饰残缺
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存下来最能反映先民审美追求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越加弥足珍贵。这些老式建筑清一色的是南洋骑楼风格,两层或三层砖瓦结构的楼房,正面一楼都有一个宽敞的骑楼走廊,群落特色鲜明。这种古建筑风格,尤其是棱角分明的房檐,在三亚独此一处。
独特的流放文化
被誉为海南四大文化古村之一的水南村与古崖城仅一水之隔,因地处宁远河之南而得名,更因历代著名人士和贬官云集在此而闻名遐迩。而其中始建于南宋的水南二村的盛德堂,距今有近850年的历史,为唐代宰相裴度第十五代孙裴闻义故居。抗金宰相赵鼎、大臣胡铨贬崖居此,因胡铨书“盛德堂”得名。这个被誉为“海南古文化第一堂”的盛德堂是我们第一次见到,盛德堂已经修缮完毕,一座古色古香的灰色砖、瓦结构的宗祠式院落建筑呈现在大家眼前。复原的“盛德堂”遗迹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坐东向西的“盛德堂”正殿,是一座三开间的建筑,分为门楼、过廊、过厅、正厅、围墙五大部分,两旁建有耳房,总面积近500平米;在“盛德堂”正殿北边是永思亭和古诗词长廊;另外一部分是遗存至今的“裴闻义住宅”,为了呈现“修旧如旧,尊重历史”的原则,现在用玻璃罩把它保护起来。但是从形如方瓶形的脊瓜柱,正面浮雕一幅“龙凤图”,形象生动,极其精细。浮雕皆为一蓬十二枝莲花,心圆花实,舒张有序,这些显贵的装饰尽显盛德堂当年的兴盛。
当我们还沉浸在古城带给我们无限遐想的时候,本次调研已进入尾声。崖城之旅令每一位同学记忆深刻,在与古城的对话与凝视中,汲取营养,激发灵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美。
文:马瑞玲 图:杨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