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上海之行,通过探寻民国时期上海字体的印迹,分析其在近代字体设计史中的地位,并有助于《字体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思路的拓展与丰富。
期间探访了上海图书馆、上海近代文献馆、中国商标火花收藏馆、左旭初包装博物馆、冯建忠期刊创刊号收藏馆、上海华夏集藏社、云洲古玩收藏市场,以及上海文庙旧书市场等地,并搜集了大量民国时期与字体设计相关的信息资料,为此时期字体设计发展脉络的分析提供了依据。
民国时期的书刊封面、书刊内页标题,报纸中的广告,商标,包装盒、包装纸,产品样本,戏单及电影海报等各资料媒介上,随处可见其相关文字信息的字体所呈现出的个性化、多样化表现形式。正是这些在当时盛行的
“图案字”、“美术字”印证了中国20世纪20至40年代间字体设计发展的辉煌,也映射出当时与伦敦、巴黎、纽约齐名的世界四大商都之一上海的繁华商业景象。20世纪20年代末,大量西方国家的“洋货”进入,中国也开始模仿生产同类“舶来品”的产品和包装,工商业发展的同时,图案字、美术字做为广告宣传的要素之一,也参与到商业竞争中,加之当时出版业和文化工作者们对出版物的个性化追求,以及世界各艺术流派、日本商业设计和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共同影响,都促进了当时我国字体形态多样化的发展,直至当代,从字体设计大环境和受众审美角度来讲,民国时期在字体设计领域所呈现出的艺术魅力和影响力都是一个峰点。
当下,无论从汉字在各历史时期的形态演变,还是同世界各民族文字字态的发展进行纵横向分析,汉文字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基因的魅力与价值,对其形态和内质的表现与挖掘都应作为汉字文化工程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得到应有的重视。
上海商标火花收藏馆
上海图书馆
文:张振华